皇太子既然已经做出起兵逼宫的事情了,认错的态度再好,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处。
哪怕是康熙帝心软了,开始对着皇太子不忍心了,也不能不处置皇太子。
毕竟事情闹得这样大,康熙帝要是不处置皇太子,怎么给其他人交代?
而且连逼宫造反的事情,如果康熙帝都轻拿轻放,皇太子没有接受到应有的处罚,谁知道后面还会干出什么事来。
再加上也要防备着其他皇子有样学样,就更得在这个事情上杀鸡儆猴了!
所以在把皇太子幽禁于毓庆宫以后,康熙帝就在朝堂之上,以皇太子起兵逼宫,毫无忠爱君父之念,不堪重用,不配做皇太子为由废掉皇太子了。
并且对着和皇太子一块儿谋划着这些事情的大臣,也都是全部从重处理了 。
虽然事情是大事,不过也没有人敢给皇太子求情,皇太子都起兵逼宫了,谁还敢替皇太子求情啊?
事情也算是快刀斩乱麻的处理了,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荡,只是康熙帝的情况反而不怎么好。
本来就是在病中,还没有彻底养好的时候就发生了这种事情。
再怎么样也是两个真心疼爱过的儿子,康熙帝生气归生气,又哪能不伤心?
强打起精神把事情处理了,康熙帝就又病了。
当然,情况肯定没有疟疾严重,却也不怎么精神就是了。
曹嘉宁在一旁看着,自然就要安慰康熙帝。
“万岁爷,不管怎么样,你也得保重自己的身体啊!身体最重要!”
对于皇太子和大阿哥的事情,毕竟是康熙帝的亲儿子,外人说起来,分寸很不好拿捏。
曹嘉宁倒是不好说什么,所以她也就只能劝说康熙帝保重身体了。
康熙帝苦笑了一声,“嘉宁,朕知道你是关心朕,也知道为这两个逆子的事情伤心不值得!只是也不知道朕做错什么了,好好的孩子 ,怎么就养成这样了?”
“朕自幼没有父母缘,对着膝下的这些孩子一向都是疼爱有加,还请名师大儒教导,怎么教出来的孩子,还比不上当初皇阿玛对我们几兄弟不闻不问的时候!”
“保成埋怨朕!保清也怪朕!他们都觉得是朕这个皇阿玛没做好,才让他们不得不这样做!你说,朕是不是真的做错了,才让这两个孩子都这样?”
就是你教导的太用心了,偏偏皇子又只能待在京城,没有其他的出路,才会出现这些事情!
听到康熙帝的感慨,曹嘉宁忍不住在心里面想到。
皇位只有一个,每个皇子都教导得武双全,觉得自己坐在皇位上也不会差什么,却并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,日后能不能站在朝堂上,都还得看新帝高不高兴,哪里还会甘心?
要是这些皇子没有经历过什么教导,或者有其他的出路,不说个个都能安分守己,至少大部分都会安心的吃喝玩乐,要不然就是在自己的封地上面发光发热,当个土皇帝,就像前面那些朝代一样。
虽然也难免会有不甘心想要争一下的皇子,至少大部分皇子还是很安心在过富贵日子,或者真正的在封地上面做实事,不会有太多的皇子都牵扯进皇位之争里面。
不过曹嘉宁肯定不能把心里的话说出来,说是康熙帝做错了。
其实康熙帝也没有错,皇家继承人要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一个人,不准备几个备胎培养,完全不给其他皇子机会,倒是不容易发生皇子争权夺利的事情呢!
却容易让皇权旁落,要是这个继承人不争气,或者出点儿什么事情早早没了,都是一个大麻烦。
就像明朝的时候一样,继承人之争倒是不怎么严重。
反正是严格执行嫡长制度,除了长子和嫡子以外,其他皇子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。
皇子从谁的肚子里面爬出来、上面有没有兄长,就完全决定命运了,根本就没有奋斗的机会和必要。
只是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一些木匠皇帝、蝈蝈皇帝、几十年都不上朝的皇帝。
就算把皇子全都拘于京城,不让这些皇子去其他地方发光发热,实际上也算是总结过前面历朝历代失败的经验 。
就像是唐汉时期,皇子都是有自己的封地,小小年纪就要就藩,根本就没有机会在京城争太子的位置。
可是真的碰上心有大志的人,也不会愿意只偏居一地,做个土皇帝,还是会打其他主意。
毕竟谁也不会嫌自己手里面的地盘大,只会嫌手里面的地盘小。
自己的地盘治理好了,总会打其他地方的主意。
可能一开始的皇帝不会介意这些,毕竟都是自己的儿孙,谁更有本事,谁来执掌天下也行。
等到过个两三代以后,双方的血缘关系远了,相互之间的认同感低了,就又是一个麻烦了!
皇帝想要削藩、藩王造反的事情,也是屡见不鲜,这种动兵马的事情,就是生灵涂炭,远比皇子在朝堂上的相互攻奸造成的损失要更大。
所以清朝的皇子都没有封地,甚至没有康熙帝的旨意,都不能离开京城,也算是一种防范了。
只是牵扯到皇位的事情,再怎么总结经验也没有用,一个问题防备到了,总会有新问题冒出来。
追根究底,只要有皇位的存在,有争权夺利之心的存在,皇位之争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有办法避免,所以也不能说康熙帝的做法就有错。
曹嘉宁肯定不能跟康熙帝分析是因为封建社会皇位传承制度问题,才导致这一切发生。
所以对着康熙帝的疑问,曹嘉宁只能安慰道:“万岁爷,您可不能这样想!您对阿哥们的用心,臣妾都看在眼里!这不是您的错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