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七一零年的峰会上,威廉三世在咨询过朱慈烺的意见之后,正式向欧皇路易十四提议,用荷兰本土换取法属不列颠。
荷兰上下越发感觉到,如果路易十四联手利奥波德,那荷兰势必会遭到东西夹击,自己的日子会越发的难过。
要是能换到法属不列颠,那就等于荷兰获得了大半个不列颠岛,几乎享受到了之前英国的地理条件。
路易十四也想吃掉整个低地,进而让法国的势力自然延伸到德意志北部地区,为以后将国土进一步向东拓展做准备。
只是还要回到本土与臣子们协商一番,不能在峰会上立刻决定,但路易十四也当即表示了对这一提议的浓厚兴趣,没有出言拒绝。
有两个强大的邻居,对威廉三世很不好受,如果可以,他宁愿与国土经常处于天寒地冻状态的卡尔互换地盘。
荷兰要发展海军,就得估计法国的感受。
荷兰要提升陆军实力,可再怎么提升,也打不过占据绝对人口优势的法国。
这就是威廉三世最为郁闷的地方,想到最后,真的回忆起了多年之前明帝国皇帝对自己的建议。
趁早搬家,搬晚了,自己西边那位邻居恐怕就要动手了……
促使威廉三世作出这个决定的,就是路易十四获得了莱茵地区。
这是法国出兵的回报,尽管是合情合理的,但对荷兰来说是非常危险的。
说不定再过几十年,荷兰东、南、西三个方向上的邻居都是法国!
如果路易十四不同意这个提议,威廉三世还打算用荷兰本土及荷属不列颠,换取法属印度。
总之欧洲,特别是本土,已经在战略上遭到了法国的威胁。
尽管眼下不算过于严重,但作为荷兰元首,总要未雨绸缪才行。
朱慈烺倒是支持威廉三世的提议,也欢迎荷兰人搬到印度去,跟三哥、三嫂们好好摩擦一番……
等威廉三世获得了孟加拉湾一带,不是随时可以派人去地球轴心里瞧一瞧了么?多方便呀!
如今的欧洲地区,不算大明,只有法国、神圣罗马帝国、奥斯曼这三大家。
荷兰、瑞典、威尼斯、丹麦、瑞士,甚至包括波立在内,等都已经沦落为看客。
瑞典与威尼斯毫不犹豫地决定抱明帝国的大腿,以免自身利益遭到那三大家的侵犯。
荷兰之前总活在昔日“海上马车夫”的梦境里,弄不清现实世界里自己的实力和定位。
以为能在贸易上跟明帝国平起平坐,结果法国与奥斯曼的船队掺和进来,海上贸易就被一分为三了。
等到波斯、泡菜、倭国、暹罗,甚至明帝国的庞大铁甲蒸汽商船下水之后,荷兰占海上贸易总额就一落千丈了。
从巅峰时的近半,降低到眼下不到百分之十五。
随着新式商船数量的猛增,荷兰的海上贸易份额还会继续下降。
荷兰本土人口不多,资源和纵深几乎为零,一旦支柱产业不景气,便会直接导致国力快速下降。
别看法国介入第二次欧陆战争超过十年时间,然而法国国力还在不断上升。
荷兰没有介入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,国力却在不断下降。
假设明帝国的国力为一百的话,法国也就百分之十五,荷兰最多百分之五,可能只有百分之三,仅此而已。
明帝国总人口达四亿,奴隶数量约五千万,岁入(不含粮食)为十三亿银币。
法国总人口约五千万,奴隶数量为一千五百万,岁入(不含粮食)达七千万银币。
荷兰总人口为一千两百万,奴隶数量不到五百万,岁入仅为三千万银币左右。
这么对比还看不出来的话,有三个参考依据。
其一,新印加帝国,总人口近五千万,奴隶数量约为五百万,岁入高达一亿五百万银币。
其二,奥斯曼帝国,总人口约五千万,奴隶数量达到近千万,岁入在三千万左右。
其三,瑞典王国,总人口在六百万左右,奴隶数量不到一百万,岁入不到一千万。
可以很明显地看出,法国的岁入金额比不了擅长挖矿的新印加帝国。
法国的实力购买力其实也逊于奥斯曼帝国,因为很多时候,奥斯曼与明帝国的贸易都可以用成品油这种硬通货来交易,并不需要支付真金白银。
朱慈烺认为加上易货贸易这部分的话,奥斯曼帝国的实际岁入要比法国略高,应该相当于岁入九千万银币左右。
瑞典几乎没有黑奴,全部都是白奴,而且是罗刹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