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火的七月,耀眼的骄阳挂在天上让栾奕不由自主的想起后世的热电厂。炙热的光芒烘烤着大地,连空气中的水汽都蒸腾起来,给大地铺上一层虚幻的面纱。
已经连续半个多月没有降雨了,平原、山川上的植被失去了水的滋润,变得无精打采的,土地受干燥影响,干裂开来。
今年的青州又是一个灾年,大旱在各处上演。
听济南国那边传来的讯息说,济南国内也是这般景象。不过好在,济南各地地下水脉充足,泉水旱岁不干,再加上济水、泺水、黄河、小清河,多条河流穿国而过,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,农业生产一切正常。
烈日照耀在栾奕的铠甲上,将这幅玄铁亮银铠晒的滚烫,栾奕曾做过实验,烈日之下在铠甲上放个生鸡蛋立刻便能煎熟服用。
由此可见,这种天气下穿着那样一幅铠甲,需要忍受怎样一种折磨。铠甲已经不再是保护要害的铠甲,而是蒸人的铜炉,呆在里面什么都不用干,热汗便频频外流,直将内衣浸个通透。汗水随后被铠甲烤干,接着又冒出汗来……如此往复。逼得人每天都得喝大量的水,却一整天撒不出泡尿来。
进入青州以来,教会大军战事不甚顺利。
正应了那句老话,穷乡僻壤出悍民。在帮助孔融解北海之围时,教会大军1万余人与2万余反贼在北海城外展开大战。战事惨烈无比,且在关键时刻,儒士孔融不通兵事,乱打一气,帮倒忙,反倒冲乱了教会大军的阵形。最终,教会卫士死命冲突,奋力维持,赖兵士训练有素,将领勇猛、睿智,最终赢得了胜利。
不过胜也仅仅是惨胜。教会人马折了近三分之一,3000余名从济南国带出来的,忠诚的圣母教徒再也见不到故乡的云彩了。
军队严重减员,不得已下,栾奕只得将5000俘虏添入各营。只可惜,这新招来的降卒无论是素养还是信仰都比教会卫士差上太多,还需多加**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会卫士。
救下北海,栾奕从孔融处借了不少粮草。这是他身为商人的本性,人——绝对不能做亏本的买卖。
孔融自然也愿意献粮,他虽不通兵事,但也看出那日作战自己失误连连,连累了栾奕。再加上,二人平日里又多有私信往来,算是多年的笔友,孔融亦是颇爱栾奕所做之诗、小说,相互之间自有一番人间的惺惺相惜。
是以,孔融连眼都没眨,直接将栾奕索要粮草数目翻了一番,两倍相送。
离开北海,栾奕剑指临淄。这里是青州州治所在,也是叛军最为活跃的地带。
不得不承认临淄反贼渠帅牛昂有些见识。他早就听闻圣母教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,战力非凡,是以这会儿听探马来报教会兵马齐至,当即决定不与为敌,用坚壁清野之策相对。
以各处沦陷县城为基,又在县城外筑建营盘,互为犄角,首尾相应,教会大军攻打此处,彼处来援。攻打彼处,此处又来接应,劫其后路。
面对如此高墙大营,直看得栾奕抓耳挠腮,仿佛猛虎逮住只刺猬,却无从下口。
情急之下,栾奕招诸将前来商议应对之策。
徐庶建议,既然临淄易守难攻,我军何不暂且绕开临淄,取昌邑,拿东茔、琅琊,届时青州全境尽落我手,反贼孤立无援,再兴兵戈,胜之易如反掌尔。
栾奕闻言拍脑大笑,暗叹自己还是大局意识太差,只顾盯着眼前区区一个临淄郡,竟没有想到换个角度看待问题,运用蛙跳战术,先取其它战略要点,切断反贼粮草来源,待反贼粮草不足,士气大跌,再来征战,战之必胜。“元直吾之子房也!”
遂从其言,令黄忠为主将、许褚为副,攻打昌邑;又令徐庶为主,张飞、赵云二将为副,点齐兵马经略东茔。自己则与典韦一道,引大军直扑琅琊。
三路大军在当地守军、圣母教自卫军团及信徒帮助下,一路势如破竹。
七月初五日。黄忠、许褚大军直抵昌邑城下。当夜,城中因战乱隐藏身份的教民,在神仆率领下,悄然取出埋藏在自家院落里的木质十字徽章,佩戴在了胸前。他们趁着夜色,借着月光在惨遭焚毁的教堂集合,又在神父一声号令下骤然点火把向城门进发。
今夜,昌邑城灯火辉煌!
察觉到城中有异,黄忠立刻点齐唤醒扎营入睡的官兵,连夜攻城,与城中信徒里应外合,在短短一个时辰内拿下城门,并于黎明前完成城中反贼肃清事宜。
昌邑大定。
栾奕所帅教会主力,直达琅琊。此时琅琊郡仍未落入敌手,只有小规模反贼潜于山林,化身为山匪时常偷袭各村县。
琅琊郡内兵马不足,无法上山剿匪,只得被动挨打,狼狈不堪,许多村落惨遭屠戮,财粮两失。
如今可好,大军驰援而来,匪患可削。
然而,理想很饱满,现实却是很骨感。山中反贼数量虽少,但山势颇为复杂,山脉连绵不绝,贼踪难觅。这给剿匪大计增添了不小的麻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