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90尚书小说网>历史军事>韩四靠有哪四靠> 第五百五十六章 乱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五百五十六章 乱

无论安丰场的弶港,还是角斜场的老坝港,包括栟茶场的洋口港,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港口码头,只是几个有几十户渔民聚居的小渔港。由于淮水经年累月的冲积,海边又形成了一片片东西长达几里甚至几十里的泥滩,不熟悉这一带潮汐和航道的船很难靠港。

正因为很难靠岸,从上海去山东乃至去天津卫的沙船也好,从天津卫或山东往上海去的沙船也罢,经过两淮盐场东边的海域,几乎不会在弶港、老坝港和洋口港这些小渔港停靠补给,就算要补给也只会去北边的海州(连云港)。

所幸的是苏觉明雇得这条船的船老大正好是通州人,对这一带海域比较熟悉,船没驶过也没驶错,只是因为不熟悉进出渔港的航道,不敢轻易往陆地方向靠,只能先降帆下锚等潮涨得差不多了再起帆小心翼翼靠岸。

折腾了近一天,好不容易靠到港只停留了不到一炷香功夫,顾谨言带着任钰儿和连儿一下船,富贵、王贵生和周长春等人刚帮他们把行李送上岸,船老大就嚷嚷着赶紧走,生怕落潮之后搁浅走不了。

上了岸,顾谨言本以为只要找到盐课司衙门派在这儿收渔税的税吏,就能雇到船先去找新任角斜场盐课司大使潘长生,再请潘长生送他们三人去海安。结果转了一圈发现曾经很热闹的渔村已经见不着几间房子了,大大小小的渔船不但残破不堪,甚至被冲到了岸上。

好不容易找到个在村里拣东西的老人一问,才晓得前些天海龙王发难,海水倒灌几十里,安丰、富安、角斜和栟茶等场都被淹了,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,据说连盐课司衙门都从角斜镇搬到海安镇东边不到三里的一个地方,现在个个叫那儿西场。

确认海安并没有淹着,顾谨言这才松下口气,给了那位老人点干粮,请那位老人帮着去找了条小船,折腾到第二天中午才赶到海安,也没去潘二新衙署所在的那个什么西场。

侄子刚去直隶没两个月竟回来了,顾院长和余青槐大吃一惊,等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,顾院长不但松下口气,而且高兴得合不拢嘴,一边让家人赶紧回家报喜,一边同余青槐一道领着顾谨言去凤山拜见郭大人。任钰儿拜见完顾院长和余青槐,则带着连儿直接去南岸找余三姑。

昨天刚收到制台衙门公正打算移驻泰州的郭沛霖,见顾谨言回来了同样大吃一惊,听完顾谨言的禀报,看完韩秀峰让顾谨言捎来的信和一本《贼情集要》,不禁笑道:“调任通政司参议,还做上了‘小军机’,真是有些让人意外!”

“禀郭大人,韩老爷说要不是受张先生这本《贼情集要》的启发,他也想不到跟皇上求现而今这差事,更做不上小军机。”

“愿做别人不愿意做的,他这个‘小军机’也算实至名归。”

顾院长听糊涂了,禁不住问:“郭大人,这本《贼情集要》有何说道?”

郭沛霖放下手中的小册子,解释道:“顾院长,曾跟志行来过海安的张士衡您老一定记得。这本《贼情集要》就是张士衡的父亲张德坚,在当时还未殉国的湖广总督吴镕吴大人麾下效力时编纂的。吴大人殉国之后,张德坚一直在曾国藩麾下效力,志行在信里说他正在帮曾国藩打探贼情。”

“他以为志行早晚要领兵平乱,所以给志行寄了一本,好让志行心里有个数。结果志行从他编纂的这本《贼情集要》中受到了启发,主动请缨奏请去打探夷情?”

“满朝武,没人愿意跟洋人打交道,志行愿意,皇上自然会委以重任。”郭沛霖笑了笑,又看着恭恭敬敬站在一边的顾谨言道:“要不是志行跟皇上求到这么个差事,慎之也做不上这典史。”

“这么说慎之去福建做典史是假,去帮志行打探夷情是真?”余青槐禁不住问。

不等郭沛霖开口,顾谨言就忍不住笑道:“去做典史是真,去打探夷情也是真。”

“好男儿志在四方,既然有机会为朝廷效力那就去吧。”郭沛霖微微一笑,随即指指门外:“志行在信里说了,不能让你就这么孤身去福建上任,想要几个人,究竟想带谁去,自个儿出去挑。”

“郭大人,学生想带梁九去……”顾谨言小心翼翼地说。

“你还真会挑,好吧,梁九就梁九,只要他愿意,我这儿好说。”

顾谨言欣喜若狂,急忙躬身致谢。

郭沛霖晓得他后天一早就要去上海,干脆打发他去找梁九,看着他离去的背景,想想又笑道:“这就做上‘小军机’了,难不成我还得给他准备份炭敬?”

“郭大人真会说笑,韩老爷收谁的炭敬也不敢收您的。”

“是啊郭大人,韩老爷在海安时经常跟我们说,您不但是他的上官,更是他的长辈!”

“难得他还记得我,”郭沛霖欣慰的点点头,旋即话锋一转:“二位,志行和慎之专事打探夷情的事,你我知道就行了,绝不能泄露出去。总之,我们帮不上忙也就罢了,可不能再给他帮倒忙。”

“郭大人放心,我们绝不能跟别人说的。”

“再就是我明天一早就得回泰州,海安这边只能仰仗二位,赈灾之事交给别人我不放心,只能仰仗二位。”

“郭大人言重了,这些本就是我等份内之事,何况义仓里头的那些粮本就是大人您这两年未雨绸缪存下的。”

“原本是用作平乱的,没曾想竟遇上这天灾。”想到淮中各场上千上万灶户盐丁流离失所,郭沛霖又凝重地说:“山脚下的这点粮也只是杯水车薪,奏请暂缓各场赋税钱粮的折子已经六百里加急递上去了,也不晓得皇上会不会恩准。要是皇上不准,你我就得准备弹压、准备平乱了!”

想到老百姓活不下去就会造反,顾院长急忙道:“大人,您走之后我再召集士绅看看能不能再捐点,远的地方我等顾不上,就算能顾上也有心无力,但想想办法救赈角斜一场应该还是能做到的。”

“顾院长,有您老这句话我就放心了。至于栟茶场,我回头差人去找如皋县;富安场和安丰场,我命韩宸去找东台县。这天气是越来越冷,得赶紧开粥场,只要能熬过这个冬天就好了。”

……

与此同时,顾谨言不但找到了梁九,而且被景华、陆大明和梁六等人围着问东问西。

“这么说我姐夫这会儿已经到了上海?”

“应该到了,不过富爷不会在上海停留,等把王先生和苏觉明送上岸,他就会跟另外几位去宁波、厦门和香山等人赴任的同僚接着南下。”

“去闽海关做委员那可是肥差,早晓得我那会儿真该找个由头跟我姐夫一道回京。”

“景爷,您现在不是挺好的吗,郭大人对您那么器重!”

“郭大人对我是挺好的,可总这儿没意思。”

顾谨言不想听他发牢骚,禁不住问:“景爷,我刚才见郭大人正在收拾行李,说是打算移驻泰州,究竟怎么回事,是不是有了新的差事?”

提起这个,景华忍不住笑道:“总督大人一会儿一个主意,先是命郭大人督办里下河各州县团练,现在又命郭大人移驻泰州悉心经画,督销引盐。”

“让郭大人接着署理两淮盐运使?”

“说是让郭大人去署理,不过也署理不了几天,我算明白了,去哪儿做官也不能来江苏做官,真要是来了这官压根儿就做不安生。就说两淮运司,郭大人署理了一年换梁佐中,结果梁佐中做了不到大半年又换江国霖做。”景华顿了顿,眉飞色舞地说:“江国霖三月底到任的,八月初就调广东。据说新任盐运使姓李,叫李恩庆,可直到今天也没到任。”

离家两个多月,很多家乡的事都不知道,顾谨言想想又问道:“杨能格和徐老鬼呢?”

“杨能格说是布政使,可一样没到任,据说在高邮和徐州这两个地方来回跑,办理江北大营总粮台。徐老鬼这个知州本就是署理的,新任知州陈恭溥一到任他就卷铺盖回扬州了。”

“那现在的布政使是谁?”

“布政使……布政使全是署理的,也是三天两头换。何俊你晓得的,一会儿署理江宁布政使、一会儿署理江苏布政使,一会儿又署理江宁按察使,刚走的那个江国霖到任前,他还署理过几天两淮盐运使。听人说除了被革职逮问的杨定和在江宁城里殉国的祁宿藻,这几年实授的江苏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几乎全没到任。”

“真够乱的!”顾谨言喃喃地说。

“是够乱的,你们说说大大小小百十个衙门都乱成这样,这乱怎么平?”想到陆大明和梁六都是郭大人的亲信,景华想想又补充了一句:“好在咱们这儿有郭大人坐镇,淮中淮南各场只是遭了点灾,不像别的地方正印官走马灯似地换个不停,简直乱成了一锅粥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